【本报讯】清晨,当阳光铺洒在广阔无垠的海面上,接驳客船轰鸣声响起,“中国最美十大海岛”之一的福建省福鼎市嵛山岛随之被唤醒,农家乐、民宿等又开始迎来送往的一天。
5月8日,嵛山岛上特色民宿、草场与蓝天碧海交相辉映。(图片来源:中新社)
中新社20日报道,宁德市福瑶旅游客运有限公司负责人辛宝元近日受访时表示,公司开通了嵛山岛至渔井码头、三沙码头2条往返航线,现在又增开了进出岛班次,“节假日高峰期几乎是马力不停”。
车行环岛路,随处可见星星点点的渔船、忽起忽落的海鸥,万亩草场满目葱茏,与蓝天碧海交相辉映。现年66岁的辛宝元自称为“老渡工”,一家四代从事摆渡,见证了嵛山岛的变迁。
过去,嵛山岛存在饮水难、照明难、交通难等问题。彼时,机帆船无法靠岸,辛宝元的爷爷和父亲干起了人工摇橹的活计,四五天出一次船,每趟接送五六个人,赚点微薄收入。辛宝元说,即使不赚钱也是要摆渡的,大家需要出岛买一些岛上没有的物品。
后来,交通码头工程启动建设,紧接着建起小型水电站、实施海底电缆工程、修建通车公路……嵛山岛的生活生产用电和交通问题获彻底解决。
辛宝元家的摇橹船,也相继换成了小马力船、大木头船、铁壳船,直至可承载100多人的现代游轮。他还牵头组建团队,统一管理各村船队,60多名船员都是岛上的渔民。
“如今,我们一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,儿子也成了船队一员,日子越过越好。”辛宝元说。
从一个孤悬小岛到“中国最美十大海岛”之一,嵛山岛借势而为,发展渔旅、农旅、体旅、茶旅及民宿业,形成“旅游+”模式,让岛民在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在嵛山岛东角村中心处,昔日废旧的鱼露仓库变身乡村振兴大礼堂,兼具茶饮、阅读、观影、研学等多功能。这是清华大学学生设计创建的第一个空间。
2018年5月,清华大学与福鼎市签订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协议,在嵛山岛建立中国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。清华师生和校友团体协助设计“嵛山岛大黄鱼”品牌LOGO,开发嵛山“五大宝”土特产礼盒装,统一IP设计、注册“嵛”山伴手礼商标等。
嵛山镇镇长陈昊说,当地携手清华大学师生开展文创设计、建筑设计、教育课程、研学活动等,助力海岛经济增长。截至目前,10多所高校师生已进岛研学实践,参与乡村振兴项目。
海岛的发展催生了民宿经济,吸引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。“回到家乡,发现岛上多了很多游客,但住宿和餐饮没跟上。”2015年,欧阳婷婷和父母将老旧房子改造为新民宿。两年后,她的两个妹妹也回乡一起创业。姐妹三人还打造“到此逢山”文创品牌,传播海岛文化的同时,带动更多本地年轻人创新创业。
除了岛民返乡发展,岛外人也进岛兴业,为海岛注入“新颖”“创意”“智慧”等元素。
2023年,嵛山岛累计接待游客27万人次,旅游收入近1.5亿元人民币。陈昊表示,将全面启动福建省旅游度假区创建,并结合海岛生态保护,打造国际生态休闲旅居海岛。(完)